社會組織發展突破“三重門”
長期困擾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資金、人才、競爭環境等三大瓶頸問題,正在從制度設計的層面開始破解。
2013年,無疑是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一個“大年”。以放開四大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為代表的一系列圍繞社會組織建設的重大部署陸續公布,一些事關社會組織發展整體格局的重大政策也即將出臺。
特別是,長期困擾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資金、人才、競爭環境等三大瓶頸問題,正在從制度設計的層面開始破解。隨著這些發展瓶頸的突破,社會組織將迅速從以往經濟社會發展的“邊緣角色”,轉向舞臺中心。
購買服務突破資金瓶頸
截至目前,新一屆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221項。簡政放權的對象,一是市場主體,也就是企業,二是社會主體,也就是社會組織及個人。這為社會組織的發展騰挪出巨大空間。
9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在明確購買服務的原則、任務的同時,更規范了購買主體、承接主體、購買內容、購買機制、資金管理、績效管理等方面內容,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且下一步還將出臺細化文件。
文件要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所需資金在既有財政預算安排中統籌考慮。這就意味著,今后有資質、有能力的社會組織可通過提供公共服務的形式,從政府財政渠道獲得資金支持。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社會組織的總收入中來自政府財政的比例較高,比如德國占65%,英國占45%,美國占40%,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也占36%。而我國2012年全國社團收入123.7億元中,涉及政府資助的僅有6.4億元,占比僅為5.2%左右。
差距就是發展空間。隨著指導意見在微觀層面的細化建制和落地執行,中國的社會組織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隊伍建設破解人才難題
突破人才瓶頸,也納入了社會組織整體發展的規劃范疇。10月14~18日,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京聯合舉辦了全國行業協會商會領軍人才高級研修班,首次將社會組織人才培訓納入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等專家參與授課。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本次研修班看到,來自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共計150人參加了此次研修班學習。這些被定義為“領軍人物”的社會組織高級管理人才中,既有全國性和地方行業協會商會秘書長、副秘書長,也有各省市分管社會組織工作的廳(局)長。
能夠就人才培養進行專項培訓,對社會組織而言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初體驗”。在我國,全國6萬多個行業協會聯系會員單位2000多萬家(含個體工商會);4萬多個學術社團聯系專家學者500萬人;各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聯系農戶1000多萬個。全國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數量超過1200萬人,占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的4%左右。這一數字是全國公務員人數的1.6倍,與央企從業人員數量相當,達到全國教師總數的80%、全國事業單位人員總數的40%。
然而,如此龐大的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群體,面對的卻是幾乎空白的人才隊伍建設。正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孫建立在開班式上提出的,加強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是社會管理社會創新的重要內容,實現社會組織的科學管理、健康發展,關鍵靠人才的培育發展。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已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列為國家人才發展綱要確定的六支人才隊伍之一。近年來,在基層一些民政部門的實務中,也開始嘗試對社會組織從業人員進行培訓。而此次全國行業協會商會領軍人才高級研修班,更釋放出了加強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的信號。據悉,由民政部門牽頭制定的社會組織人才發展規劃亦可能于近期出臺。
“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在上述研修班上,來自各地行業協會商會的秘書長們在學習之余熱烈討論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脫鉤”。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目標,明確了近期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務。民政部副部長顧朝曦在開班儀式上表示,所謂政社分開,就是將過去有政府背景的社會組織盡快與政府脫鉤,其目的就是讓所有的社會組織都在一條起跑線上,必將激發社會組織更大的活力。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提出,要逐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強化行業自律,使行業協會商會真正成為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主體。并明確要求發展改革委、民政部會同國資委等有關部門負責,2013年9月底前提出脫鉤方案,確定一批行業協會商會進行試點,同時試點一業多會;2014年12月底前總結脫鉤工作經驗,研究提出逐步推開的意見;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脫鉤工作。
據本刊記者了解,按照任務分工時間表的要求,目前脫鉤方案已經呈交中央高層,可能于今年試點、明年推開。